基礎醫學研究-與病毒株博感情北醫人
蔡錦華

醫事技術學系第二屆
所探索的EB病毒研究,對國人鼻咽癌患者的臨床醫療多所貢獻,榮獲 000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家衛生研究院多年計畫得主、台大微生物所教授、積極參與海內外學術活動,並擔任國際論文及計畫之審查,多項研究成果,實為校友楷模 。

從1977年進入北醫,到1992年學成回國繼續研究工作,期間經歷大台北多數醫 學院的蔡錦華教授提及,北醫的資產是學生,學生素質相當好,自己在國外常遇到北 醫畢業的學生,北醫越來越好,如能再將校友好好連結,終將輝煌騰達。


■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事技術學系(第 屆)
陽明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學所碩士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所博士
■ 經歷
台灣大學微生物所教授
台灣大學微生物所副教授
美國耶魯大學藥學系博士後研究

自信的心、獨立的思考

大學聯考在即,北一女中三年級的蔡錦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然而,卻因為一個有意無意的機會,她來到台中大肚山東海大學的校區參觀,當下被校園美景所感動,這樣的因緣際會,蔡錦華教授成為東海大學生物學系一年級的新鮮人。
生物學系所學很廣,將來可能選擇動物、植物、微生物或生態學的路走下去,剛入學的大學新鮮人從認識植物、動物入門,有些南部北上求學的同學,輕而易舉地叫出了各種動、植物的名稱,而從小都會區長大的自己困擾得很,於是想到自己並不是這麼適合念這門學科,因此有了插班考試的打算。
醫事技術學系學的是檢驗的工作,這對於喜歡專注於某一特定事物的自己,感覺是有趣的。當時班上有一半以上的轉學生,還有僑生,大家共同投入這許許多多學理、病理、實驗以及通識的學習之路,一系列的課程填滿了3年得修完醫事技術學系4年學程(包含大四實習)的大學學涯,後來還到了長庚醫院醫事技術部(現今的檢驗醫學科)實習。也喜歡歷史、喜歡文學唯美感官的蔡教授回憶,當時剛插班考上北醫,對於北醫的第一印象是有些些的小失望,因為從一個風景優美的大校園轉學到了一個僅有水泥建築、百坪草原的小校區,感覺差了許多,但是對於從校門進入教學大樓的百米大道倒是印象深刻。當時北醫的建築很少,北醫校區坐落處──吳 興街多雨,百米大道上的風聲雷動,倒也成就一番美景。

與國外學習環境良好的接軌
大四長庚醫院實習完畢,隨及參加檢驗師國家證照考試。一直相當有自信、清楚自己要什麼的蔡錦華教授說到︰當時的自己覺得念了這麼多的書,應該是要落實到臨床來做做,於是選擇榮民總醫院當檢驗師。
一年之後,蔡教授發現這工作太規律,自己得向上提昇。這時陽明醫學院第一屆微生物與免疫學研究所成立,由於免疫學領域剛起步,引起了自己的好奇,於是成為陽明第一屆微免所的學生。而這時,也建立起蔡教授專業研究的學習領域。
蔡錦華教授憶及︰其實自己對於微生物學的啟蒙,當屬北醫時的王正怡老師,老師很好的引領,讓自己對於微生物有很清楚的邏輯思維。後來就讀碩士班,也釐清並規畫自己未來的路,這不外乎︰微生物、血液、生化三個領域。
在陽明的學習,師承胡承波教授,這應該說是自己生命中的貴人。當時跟著指導教授做肝炎的研究,2年很快地過了,還留在實驗室做了一年助理。之後,決定出國攻讀博士學位。也因為碩士後才出國,而碩士班學習過程擁有許多歸國的師資,已經建立起美式的研究方法,這對於來到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醫學微生物及免疫研究所的蔡錦華教授來說,一點都不難,也沒有語言學習上的障礙,一切都順其自然。
回國就職的理念與夢想

「我的指導教授是系主任,主要研究Epstein-Barr (EB)病毒,EB病毒的特質是跟許多人類的惡性腫瘤(癌症)有關,像是鼻咽癌──以好發於亞洲東南部如台灣等區域性為主,這剛好跟自己所設定︰“學成後回國服務”的想法契合,於是就把EB病毒與鼻咽癌這台灣本土性癌症之間的關係,當作自己的研究目標。」蔡教授如是說。
蔡教授接著說︰「一個蛋白質一定要有抗體來認識它,如此才能進行一連串的實驗活動,因此自己的博士論文就以生產“EB病毒蛋白質的單株抗體”做為一連串的實驗標記,來進行研究。」「接著,博士後研究(中研院院士鄭永齊耶魯大學研究室)應該才是個人研究生涯的專業領域決定點,因為此時所學的專長已經建立,技藝也已成熟,這時是做實驗『登峰造極』之時,是可以仔細思量自己將來的定位。」
「隨遇而安」是蔡錦華教授本持的信念,博士後研究,她決定繼續和EB病毒株博感情,替鼻咽癌等疾病尋求致病機轉的解答。研究之路要在實驗室花大部分的時間,養細胞如同養小孩、離開不得,美國八年學涯沒什麼機會旅遊,旅遊卻是自己的喜愛,這是較為遺憾之處。但是,蔡錦華教授一級一級邁向金字塔頂端。
1992年回台後,蔡錦華教授跟台大醫學院實驗室EB病毒研究團隊接軌,繼續EB病毒的研究,也開始建立跟鼻咽癌之間的連結,並教授學生傳承所學。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享受。」蔡錦華 教授樂在教學。當換個立場自己成為指導教授,蔡錦華老師最希望學生要有明確的目標,並有獨立進行實驗的能力。猶如師徒般的研究之路,蔡教授說,與學生的良好感情是一項成就、也值得驕傲!
經濟獨立或許也是思維獨立的一道前菜,蔡教授告訴我們︰「念書念到碩、博士是可以爭取獎學金的,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如果還要靠家裡支助,那就沒資格談研究這條路囉!」這是一個自信、高自我要求且樂在教學的老師,獻給莘莘學子最貼切、務實的諫言。(文/王雅慧)

EB病毒研究,有效發現鼻咽癌
幾乎是從90年度開始,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NPC)就已經退出台
灣癌症前十大死亡的行列,且讓我們聽聽蔡錦華教授剖析︰如何了解EB病毒的研究有效的對抗鼻咽癌。
早年還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的鼻咽癌,由於飲食、環境、基因遺傳等因素,又以中年人(45歲上下)為主。所以,配合著EB病毒的研究,如能早期發現鼻咽癌,進行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治癒率是很高的。依循這樣的根據,想要早期發現鼻咽癌的發生,就要找來一些生物標記(Bio- marker),或是利用各種檢驗方法進行實驗,所以“EB病毒"的實驗就是各種研究上的實驗標記之一。其實早在自己還未回國前,已經有先輩協同衛生署鎖定鼻咽癌可能較好發的客家族群進行研究,進而宣導,這對於鼻咽癌罹患率的降低貢獻良多。然而,EB病毒有持續研究的必要性,因為它是一個很好的標記。只要針對病毒中所含蛋白進行抗體的檢測,就可以發現疑似罹癌的案例,再進一步追蹤,也就透過早期發現,進而治療,治癒率高,死亡率也相對減少。所以,回國之後我依舊鎖定較少人從事的EB病毒與鼻咽癌之間的關係做研究。根據實驗統計,一般人普遍感染過EB病毒,但是因為抗體(Antibody)價位(Titer)不高,並不會引發病變。相對地,我們針對鼻咽癌疑似病例所做的抗體檢驗,病人對於抗EB病毒所含蛋白產生的抗體價位相當高,這成為兩者之間連結的高依據。另外,從EB病毒上我們還發現,染此病毒跟病人所在的地域性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病症,像是非洲的病症跟Burkitt's淋巴瘤有關,在亞洲跟鼻咽癌有關,但在美國卻跟癌症關係不大,反倒是跟傳染性單核球性白血球增多症有關。雖然目前尚無法利用適宜的動物實驗模式,直接證實EB病毒和鼻咽癌的關連性。但由體外的細胞實驗,我們發現EB病毒的許多蛋白質產物,可和細胞的癌化作用有密切關聯性。因此,我們認為由研究EB病毒著手,應可有利於了解鼻咽癌的形成及致癌機轉。所以對於鼻咽癌,找到更好的生物標記及抗癌藥物是未來的目標,是努力的方向。(文/王雅慧)


                  交通指引 | 意見指教 | 緊急資訊 | 穩私權政策 | 資訊安全 | 管理者登入

                  101 臺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50號 總機電話:02-2736-1611  緊急聯絡電話:02-2736-1100 (或02-2736-1661#2905)
                  建議螢幕解析度設定為 1024*768以上,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 FREEDOM ADVERTISING AGENCY  最後更新:2013.05.16